详细释义
1.
记录;记载。
《春秋》内而略外。
《公羊传·隐公十年》
指事实录,具明天子文武神
·韩愈·《元和圣德》序
提起笔,把我报告给他的姓名、年龄、籍贯,全录了上去。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
2.
登记以便存查。
城中戍卒,其邑或以下寇,谨备之,数录其署。
《墨子·号令》
量材而授官,德而定位。
《汉书·董仲舒传》
3.
簿籍;册籍。
皆辨其物而奠其
《周礼·天官·职币》
官行事,伏……牒史编录
·韩愈·《故金紫光禄大夫董公行状》
有百官、邪党录、天鉴录、同志点将录,依之以尽杀朝廷之士。
·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
4.
文体名。
古代一种应用文。
是以总领黎庶,、籍、簿、……者,也。古史《世本》,策,其名,故曰也。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史籍志书类。
原夫司马迁,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勃曰,何法盛曰,名目虽异体统不殊。
·刘知·《史通·书志》
目录。
向,校中秘而著之,今存十篇,《苑》一篇,并称之合也。
姚华·《论文后编》
记事文。
书名有的就叫什么“笔记”,有的叫什么“随笔”,有的叫什么“录”,有的叫什么“钞”。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五
5.
抄写;誊录。
兵柄,手唐李绩遗戒授和。
《宋史·李继和传》
每假借之家,手自笔录日以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幸而我还能看到许多郭老的字迹,有的是录毛主席的或是他自己的诗词。
冰心·《晚晴集·悼郭老》
6.
收藏;收集。
田父疑,犹录,置于庑下。
《尹文子·大道上》
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核。
《汉武帝内传》
陶公性检厉,勤事……官用竹,皆令之如山。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每燕辄录余卖之以收利。
《新唐书·王锷传》
7.
采取;采用。
亦指录用;任用。
贤遗后人文字……或观读采取或捐不
·王充·《论衡·别通》
用人宜所短。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三年》
隋大,有功者不
《隋书·裴仁基传》
屡为丞相言,虽恳见录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
8.
收留;收容。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朱全忠〕募有能入城为谍者。行,曰:“此行必死,大王其妻子。”
《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9.
拘捕。
亦指查抄。
参见“攝録”。
下都督周勤时昼寝梦见充,引入一
·干宝·《搜神记》卷九
尽录诸王公置,使有司察之,不得人交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
则录得一偷。
·冯梦龙·《智囊补·上智·王敬则》
侯君集既其家,得二美人,容色代。
·刘𫗧·《隋唐嘉话》卷上
10.
检束。
兵免戎。
《逸周书·文酌》
而不,程役而不
《荀子·修身》
11.
统领;管领。
方之事,大录于君。
《汉书·于定国传》
《桂列仙》云: 耽……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
以太原王恪太宰,专录朝政。
《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四年》
12.
次第。
今大,而造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
《国语·吴语》
13.
谈说。
姓名为当世所,不肯齿
·陈文菘·《李延公诗序》
14.
通“”。
至乎卜世年,则无矣。
三国 魏·嵇康·《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15.
通“”。参见“録録”。
16.
通“”。参见“録紀”。
17.
通“”。
青黄色。参见“録蘭”。
利剑名。
桓公之,太公之,文王之……此皆古之良也。
《荀子·性恶》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録”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录”
全部
𫘧
绿
二字词
  • 名録
  • 籍録
  • 拘録
  • 督録
  • 都録
  • 裒録
三字词
  • 回憶録
  • 語録體
  • 點鬼録
  • 備忘録
  • 記録片
  • 甄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