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1.
毁谤;诬蔑。
参见“詆訐”。
缘饰文字,巧言丑诋
《汉书·刘向传》
啸谈谑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军国经纶,略施用,故武人俗吏所共嗤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惜乎,二公尝请老而不得,近南京十三道官贪恋时论为之不平。
·叶盛·《水东日记·南都人物之盛》
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常诋南人。
鲁迅·《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
2.
呵斥;指责。
露表告,因柄朝,垢蠹纪纲
《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东阳杜希时为生,上疏奸臣似道,正其罪。
·方孝孺·《杜士贤赞序》
近来谣言大炽,四近居人,大抵迁徙,景物颇已寂寥,上海人已是惊弓之鸟,固不可诋为“庸人自扰”。但谣言则其实大抵无根。
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
3.
通“”。
抵拒;抵触。参见“詆冒”、“詆讕”。
抵偿。参见“詆罪”。
4.
通“”。根底;要素。
兵有三: 治家,理境内;行仁,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
《淮南子·兵略训》
5.
通“”。直。参见“詆直”。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詆語
  • 面詆
  • 詆悖
  • 詆謗
  • 詆疵
  • 疵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