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国 · 孟子
gōngzhīér
shèng
huánérgōng
zhī
yǒuzhě
ránérshèng
zhě
tiānshí
fēishēn
fēi
fēi
rén
yuē
mín
zhī
tiānxiàzhī
duō
zhù
zhù
guǎzhù
qīn
duōzhùzhī
tiānxià
zhī
tiānxiàsuǒ
shùn
gōngzhīsuǒ
pàn
jūn
zhàn
zhàn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评价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
2
]
作品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战国孟子的作品,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进行讲述,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1
]
作品赏析
作者在开篇即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该中心论点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且运用大量排比,增强语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2
]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孟子出生时,因为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他的家族已经没落,被迫从鲁迁往邹。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
2
]
作者简介
孟子
中国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评价
清·焦循: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