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北宋 · 秦观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译文
耳畔突然响起黄莺的啼鸣,梦中惊醒的我泪流满面,新的泪痕叠着旧泪痕。丈夫远在千里关山,整整一个春季未寄一封家书,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他。
早上起来,没有人可以诉说一句话,只有空对着精致的酒樽。一天从早晨到到黄昏肠都断了。夜里刚刚灯油熬干了,窗外雨打梨花,还是闭门听着吧。
[
3
]
作品简介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是北宋词人秦观的作品。词写闺怨春愁。起句从宛转莺啼写起,本是欢娱之景,却掩面和泪,为下文留下悬想。次句将春恨又叠加一层,悬念亦叠加一层。至歇拍始揭示缘由,“无消息”是原因之一,“千里关山”是原因之二,“劳梦魂”是原因之三。一语之中,心绪层折,愁思之深,可见一斑。下片续写愁思。独饮无绪只是片时的,凄凉断肠却是永恒的。从白日到黄昏,从灯起到灯灭,这无数个日夜的思想,都是在梨花细雨中艰难度过的。全词因莺声起,又以雨声结,低回往复,幽咽曲折。
[
1
]
作品赏析
此词抓住鸟莺啭的动人旋律,巧妙地融入词调,表达闺中妇女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思妇凌晨在梦中被莺声唤醒,远忆征人,泪流不止。“梦”是此片的关键。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致梦之因,词中写了两点:一是丈夫征戌在外,远隔千里,故而引起思妇魂牵梦萦,此就地点而言;一是整整一个春季,丈夫未寄一封家书,究竟平安与否,不得而知,故而引起思妇的忧虑与忆念,此就时间而言。从词意推知,思妇的梦魂,本已缥缈千里,与丈夫客中相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得到了满足。这是何等的快慰,然而树上黄莺一大早就恼人地歌唱起来,把她从甜蜜的梦乡中唤醒。她又回到双双分离的现实中,伊人不见,鱼鸟音沉。于是,她失望了,痛哭了。
下片写女子在白天的思念。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可是如李白所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怀愁怨,触绪纷来,只得“无一语,对芳尊”,准备就这样痛苦地熬到黄昏。此词音滑,似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然无限深愁却蕴于浅语滑调之中,读之令人凄然欲绝。结尾两句,融情入景,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甫能”二字,宋时方言,犹今语刚才。这里是说,刚刚把灯油熬干了,又听着一叶叶、一声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就这样睁着眼睛挨到天明。词人不是直说彻夜无眼,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婉曲地表达长时间的忆念,用笔极为工巧。
全词因声传情,声情并茂,通篇宛转流畅,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堪称佳作。
[
2
]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未详,其作者也尚有争议。清代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案语以为北宋词人秦观所作。汲古阁未刻词本《漱玉词》收此词,以为李清照所作。而《全宋词》归入无名氏的作品。
[
2
]
[
1
]
作者简介
秦观
北宋文人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沟居士、淮海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词宗。